台灣大學為慶祝九十年校慶,由臺灣大學工學院、臺灣大學能源研究中心及前瞻綠色材料高值化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綠能科技跨界對談』,臺灣大學工學院陳文章院長及前經濟部長、工業技術研究院李世光董事長出席致詞,經濟部能源局林全能局長以「臺灣綠能發展展望與落實作法」為題在會中演講,而綠能產業推動中心吳光鐘副執行長、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李宏台副所長、台灣電力公司再生能源處陳一成處長及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執行長候奕愷,一起在會中進行產官學研深度對談。
台大能源中心主任江茂雄教授指出,為了達到政府 2025 年產生 5.5 GW 離岸風電的目標,需要有更多的人在臺灣接受專業教育,滿足離岸風電新興產業人才市場。此次邀請綠能產官學研專家共同研討台灣綠能發展之現況及願景,是希望國內青年學子進一步了解政府綠能政策、產業及人才需求。未來台灣大學也將開發離岸風電碩士課程,包含學分學程、碩士學位學程及在職訓練課程,學分學程針對在學大三、大四及碩博士生,今年九月即啟動;碩士學位學程需在教育部同意通過後,希望明年下半年度開始準備招生;在職訓練課程則旨在透過台大提供離岸風電密集訓練課程,期望提供相關產業工作者更多進修、鑽研之機會,從而開創更多職涯發展的契機。
CIP 執行長候奕愷指出,台灣正逐步建立離岸風電本土產業鏈,極需專業人才。CIP 領先其他開發商,最早實際推動高薪優質環境的實習生計畫,目前 CIP 已完成實習生遴選,並選出6名頂尖學生,他們已於本周一展開為期兩年的全給薪實習。
CIP 日前成功促成丹麥科技大學(DTU)與台灣大學離岸風電學程簽署合作協議,台大將在現有能源研究中心的教學框架下,開發出適合台灣離岸風電碩士學位。候奕愷更宣布,明年將獨家保留 3 位實習生名額給請台大能源中心引薦。
臺灣尚有許多未開發的潛在風電場,2025 年後,台灣離岸風電的基礎建設和產業鏈將趨於成熟,大規模發展離岸風電應該會有更好的條件。台灣再生能源的整體發展,也將可通過儲能系統的進步和更有效的電力管理得到改善。CIP 從綠能人才養成、在地企業招商引資到關鍵技術轉移,步步穩扎穩打協助建構台灣本土產業鏈,期盼政府機構能維持政策穩定性,以健全離岸風電產業本土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