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1
CIP 主動進行打樁減噪研究 保育台灣白海豚生態

台灣西海岸從苗栗到嘉義,離岸 5 公里、水深 20 公尺內的海域為台灣白海豚棲息與洄游區,歷年來白海豚受到河川汙染與流刺網迫害,已瀕臨滅絕。


為避免對白海豚產生額外的影響,CIP 於開發階段便主動放棄水深 30 公尺的區域,且退縮到離岸9公里外。雖然鯨豚類覺知感應敏銳會提早趨避危險,CIP 仍延請丹麥 Aarhas 大學生物科學系師生和 NIRAS 公司合作,針對西島離岸風場的水下噪音對白海豚的潛在影響,進行一項深入研究。這份 CIP 主動自願進行的研究報告,不在環評報告要求之列,目前已經提供給國際專家和東台灣海峽白海豚技術顧問工作小組進行檢視。 



圖一: 英國 Gunfleet Sands 離岸風場前之港灣鼠海豚 (照片來源: Colm O'Laoi)


1990 年代歐洲開始發展離岸風場時,歐洲民眾就非常關切離岸風場施工打樁階段之水下噪音對海洋生物產生的影響。根據 CIP 主動研究中援引的文獻,若於打樁時未採用任何降噪措施,其直接產生的噪音的確會對水下生物造成影響,甚至會使得幾十公里外的港灣鼠海豚改變行為,並可能造成聽力減損,是故打樁時的降噪措施至為重要。



圖二: 套管式基礎打樁後之樣貌 (照片來源: 美國 Block Island 離岸風場)


為減輕水下噪音對白海豚生態造成的影響,通常可採用兩種方法來進行打樁作業。其一,直接將工程區圍繞起來,限制白海豚進入危險地帶;其二,使用氣泡圍幕降低打樁噪音的傳遞。第一種方式雖然直接防止白海豚進入危險區域,卻可能會改變白海豚行為模式使海豚感受到壓力;而第二種方式除了可降低危險範圍之外,能降低白海豚改變行為的機率。


台灣目前尚未設立打樁噪音法規規範,故CIP交叉比對德國、丹麥及NOAA/NMFS的規範,以瞭解打樁噪音對海豚生態的影響。研究發現,無論使用下述哪一國的規範,距離打樁地點750公尺以外的白海豚無永久性聽力損失的風險,而生活在約10公尺海域水深的白海豚則不在造成行為改變的噪音範圍內。


表一: 水下噪音對中華白海豚聽力影響一覽表

引文

暫時性聽力損失

永久性聽力損失

備註

德國規範

160 dB re. 1 μPa2s (未加權)

單擊聲曝值

NOAA/NMFSN interim guidance

170 dB re 1μPa2s (24h, MF-weighted)

185 dB re 1μPa2s (24h, MF-weighted)

24小時突然性噪音加總

丹麥規範

175 dB re 1μPa2s  (未加權)

190 dB re 1μPa2s  (未加權)

單一打樁作業加總



針對此研究,CIP 得到以下結論:

  • 在打樁作業施工期間,若使用雙層氣泡圍幕並遵循現有德國規範將可以降低對白海豚的影響;
  • 風機開始運轉後,除非海豚距風機不到 100 公尺,否則不會聽到噪音;
  • 離岸風場的建設和運轉並不會產生對白海豚的直接影響;
  • 此評估報告並未包括間接變數的效應,例如當地漁業影響、漁撈和海豚混獲比例、河川出海口汙染等等;為確保台灣白海豚長期生存,仍需要妥善規劃保護措施。



針對以上結論,CIP 承諾 750 公尺外之打樁分貝將不超過 160 dB re. 1μPa2s (未加權),同時單一時間只進行一座風機基樁的打樁作業,避免產生多基樁噪音的累積效應。


圖三: 雙層氣泡幕 (或大型氣泡幕) 佈設 (照片來源: Hydrotechnik Lübeck)